3月份杭州市文澜实验学校低段数学组教研活动如期开展。本次教研围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展开听课研究。董琳、方丽、陈张艺、陈海珍四位老师分别带来了《年月日》、《小数的认识》、《轴对称图形》、《认识人民币》四节课。

董琳老师:《年月日》

董琳老师执教的《年月日》围绕着两个主任务,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年历卡”,让学生充分发挥已有经验展开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年、月、日”的概念。

任务一中董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年历卡分析“一盒鸡蛋有30个,每天吃一个,哪几个月够吃,哪几个月不够吃”,在探究过程中揭示“大月”、“小月”、“平月”和“闰月”的概念。任务二通过全班寻找年历卡上“哪些年份中的2月有29日”,横向呈现年份表,引出“平年”和“闰年”的概念,帮助学生发现两个闰年之间的规律,从而掌握判断平、闰年的方法。整节课以“吃鸡蛋”为主线,借助生活情境充分探索年历卡,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方丽老师:《小数的初步认识》

方丽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以小数、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借助具体的量、直观的图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

导入环节,方老师选取生活中的整数、分数、小数素材,让学生充分发言,在交流互助中突破了小数的读、写法。人民币是学生熟悉的素材,方老师以1元为例,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先出示实物图,再请学生涂一涂、写一写格子图,用整数、分数、小数分别表示出这样的几份,呈现了表示具体量的整数、分数、小数的不同,促进学生理解一位小数和十进制分数之间的关系。生活中还有很多能够用小数表示的量,方老师充分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自主思考“一条线段还能表示1什么?”,探究0.3表示的不同意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的意义。最后出示数轴,整堂课从实物图、格子图、线段图到数轴,实现了数学思维的拓展延伸。

陈张艺老师:《轴对称图形》

陈张艺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经历观察轴对称图形—剪轴对称图形—找对称轴的活动,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在充分的活动体验中形成对轴对称图形的全面认识。

陈老师善于将目光集中到学生的思维发展上。观察实物图轮廓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是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剪轴对称图形的活动让学生在对折操作中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找对称轴时,从动态展示花瓣数量发生变化的花朵上找对称轴,到寻找常见平面图形的对称轴,再到找对应点、找电子表上时间的对称轴,既突破了学生的易错点,又用丰富的素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陈海珍老师:《认识人民币》

陈海珍老师执教的《认识人民币》借助人民币学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认一认、分一分、换一换、用一用的活动中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直观感受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是本节课的重点。陈老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人民币学具,抓住人民币上的数字和单位,指导学生聚焦这两个特点来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同时,陈老师也鼓励学生在颜色、材质上发现人民币其他的不同之处并进行分类,渗透了分类整理的意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陈老师通过“换钱”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1元换成角币能换几张”、“1角换成分币能换几张”,自然引出“1元=10角、1角=10分”。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帮助学生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从数的十进迁移到量的十进,突破了难点。练习环节,陈老师巧妙设置了几组有规律的单位换算练习,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总结出了换算单位的窍门口诀,换算更有办法。

分享讨论

四堂精彩的教研课让教研组的每一位老师受益匪浅。执教的四位老师分享了她们的心得感悟,听课老师们也就每堂课积极分享了自己的收获和建议。

孙羽贝老师:

“‘年、月、日’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中董老师抓住了教材特点,层层深入,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通过交流、微课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渡自然。此外,董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了一种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

顾艳萍老师:

“方老师结合学生生活中有经验的“量”和具体的直观模型进行教学。从孩子们熟悉的人民币入手,将整数、分数、小数三者打通。整节课层次分明,从实物的人民币到抽象的长条再到线段,递层推进且富有变化地巩固所获得的小数意义认知。再通过数轴的建立让学生扩大对小数的认知范围,体会小数与整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感受到小数的延伸。这里的素材也与一开始的数据收集进行呼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

杨儿老师:

“陈老师设置了从猜图形到对折验证轴对称图形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轴对称图形对折两边完全重合。课件、板书准备充分,教学语言得体。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独立完成任务还是比较困难的,陈老师对于任务要求指导比较到位,学生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整堂课层次分明,任务设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优等生能吃得饱,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建议是剪一剪的环节指导不要太多,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称轴可以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长方形对折两边是不能重合的,也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再折一折。”

俞惠艳老师:

“陈老师这堂课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人民币,从学生的经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动串联紧密,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体验。设置的拨计数器环节,联系了最近学习的十进制,让学生从数的十进制迁移到量的十进制,促进学生对元、角、分之间进率的记忆。建议是在突破人民币单位间进率时,有的学生想到了还有其他换钱的方法,1角可以换成5个2分或2个5分,这里可以出示实物图,让学生圈一圈,加强直观理解。”

黄林益老师、徐立清老师等也纷纷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教研组长陆静老师对四位执教老师的课堂做了总结,提出了一些建议。

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活动过程,获取充分的学习感受和体验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应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尤其是在概念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体验方式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概念,将小学数学概念抽象变具体,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赋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背景,将生硬的概念符号世界与学生丰富的生活世界联系,实现对概念的全面理解,提升数学素养。

摄影:丁虹尹

撰写:赵晨曦

审核:胡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