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2022年杭城的第一片雪花,何丽红课例研究工作室的伙伴们齐聚长阳中学,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活动。长阳中学的倪莉老师精心设计了《范进中举》一课,以“观胡屠户之好笑”“议范举人之可笑”“品吴敬梓之冷笑”三个环节作为依托,从文字入手,借手法之力,品世间百态。
首先进行的是课前会议,执教的倪老师先说课,她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环节、学生情况向观课老师一一说明,何老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家关注学习目标是否合理,评价任务是否清晰,并围绕“目标达成观察表”进行对话,以期在观课之前做好充分准备,也为课后议课的有效性打好基础。此次活动,长阳中学的语文老师们也共同参与。
接着,研究团队进入课堂,大家根据任务分配,坐到所观察学生旁边,凝睛聚神、观察记录。不知不觉中,一堂课悄然而过,整一堂课就如同窗外纷飞飘逸的雪花,明丽、干净、韵味十足,从容温婉的小倪老师带着学生不断向经典文本深处漫溯,观课的教师都沉浸在师生和谐平等深度的对话中。
铃声响后,观课的老师们或访谈学生,或拍笔记留存,大家知道卷入式的研讨即将开始,得做好充分准备。这个环节还是何老师亲自主持,首先她让每一个观课老师说说这节课的最大收获启发,老规矩得节省时间不能重复,大家纷纷提到,诸如统计学生回答48人次,参与面较广,绝大多数学生思路能自然跟随学习节奏,对文本理解有一定的深度;教师理答追问引导从容、逻辑性强,整体上达标率高,课堂效果挺好。当然,任何课都有遗憾与问题,这也恰是课例研修的价值所在,以课为例讲道理,讲教学之道、教学之策、教学之法,课虽不同,但上课的原理规律是相通的。
在接下去的议课阶段,大家围绕观察表整理分析,以所观察到的学生情况作为证据提出推论及建议。比如有三位老师都提到了学生笔记的问题:有的同学只交流任务单上自己的内容,却从不记录他人优秀的回答;有的同学对文本不够熟悉,回答的同学又不报具体段落导致跟不上节奏;还有的同学虽然记笔记,但效率低下、内容有误或位置不当。再比如有两位老师对授课老师的理答提出了质疑:在任务二相应的课件中出示了从“推敲词语、话语量、主动发话”中去分析文本,但实际学习中大多围绕“词语”展开,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还有一位学生刚一开口就被老师评价为答非所问,但事后想来其实也有深意可探。还有三位老师则对教学问题的设计提出疑惑:比如第一个环节中有许多同质性的答案但却没有及时总结;任务一和任务二最后的落脚点好像着意在世态炎凉的社会氛围,但都未厘清原因,究竟是制度还是人性抑或是其他。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以上观察到的问题也基本上是老师们自己平时上课时的典型问题,而解决课堂中发现的问题便是课例研究的意义所在。在何老师的指导和工作室老师们的反复深入对话中,我们明确了以下教学策略:1.“绕不开的学情”。每个班级学情不同,每个学生学习品质、思维能力不同,教师在设计时要重视这些差异,正是这些不同影响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环节和支架,备课不仅要备好问题链,还要针对不同的学情备好问题群。2.“深度解读出成果”。文本的解读毫无疑问是多元的,但作为课堂的设计者,首先我们要对经典文本反复研读,读出其中真味,这样设计时结合学情才能确定学生要学到怎样的程度,上课的每个环节目的与指向也更清晰,学生思维能力也相对有大的提升,只有我们做到清清楚楚才能把课堂上得明明白白。3.“不再欠点火候”。只说不写不做,上课精彩纷呈,下课空白如初,学生实际所得有限是有些语文课堂的弊病。课堂有时需要缓下来,适当停顿留白,让学生有时间整理消化所学所思,进行教学闭合非常关键。最后,何老师也提出了一个需要后续探讨问题:只有一节课教学时长的经典文本要如何设置任务情境才能不因“境”害“文”。在任务群、项目化学习风风火火的当下,倪莉老师立足文本解读、贴着学生行走的这一节课,犹如一朵雪花清新脱俗,她让我们意识到,好的任务情境应该是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细部研读赏析,深度的对话能让文本焕发出新的活力,不合适的任务情境有时恰是离心力,让学生脱离语言文字,对学习反而是南辕北辙地伤害。
撰稿:杭州市十四中附属学校陈莉
审稿:拱墅区教育研究院何丽红
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2022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