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中,如今非纸笔测试已成为低龄儿童重要的测量手段。如何做好非纸笔测试呢?12月24日,区教育研究院75期发现论坛上,狄海鸣副院长为在座的教育研究员们做了《非纸笔测试——PBL的评价量表》主题讲座,为大家后期非纸笔测试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借鉴。
论坛伊始,狄副院长首先简介了讲座的缘起——源于暑期STEM项目的反思。随后,狄副院长对评价理论进行了简析。接着,他对评价方式的种类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用表格的方式对它们进行了五个维度的比较。就最常用的纸笔测试而言,它的评价主体是教师,属于总结性评价,它的优势是能够测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局限性在于不涉及应用和实践能力,适用范围是阶段性定量。而非纸笔测试则是纸笔测试的有力补充和支持,具有许多纸笔测试所不具有的优势,适用范围是定性测试。
然而,狄副院长坦言,做好非纸笔测试目前对大部分老师而言,是一大挑战。因此,他带大家走近了评价量表。评价量表是一种评价工具,它描述的是对某项任务的具体期望。评价量表将任务分成多个组成部分,并对每个部分不同层次的表现进行了详细描述。评价量表具有四个要素:第一部分是任务描述,是为了解释最初的任务目标,明确表达量表编制者的期望;第二部分是评价维度,是一种任务分析,把任务分解成各种结构要素,并设置权重;第三部分是评价尺度,用于描述任务执行的好坏程度,按照表现水平划分层次。一般分为3-5级;第四部分是具体描述,在结构维度中进行细分,并从最高表现水平开始,按照层级进行具体描述,反映实际。
那么,评价量表设计的功用在哪里呢?第一,评价量表能提供及时详细的反馈——学生能够清晰地知道具体目标的详细描述,以及对应的等级,形成自我评价和自我改善的激励机制。第二,评价量表能培养审辩性思维——审辩性思维的基础是独立思考,自我认定,有了评价量表,可以提早发放测评标准,师生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第三,评价量表能促进与他人的沟通——清楚的表达是沟通的前提,评价量表可以让师生明确地知道目标和意图。老师表达自己的期望,学生明白自己的任务要求。第四,评价量表能提升教学水平。教学水平体现在课堂效果中,周全的考虑是目标达成的保证,不断优化的评价量表可以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这是教学水平提升的长期战略。狄副院长用两个实例体现了上述内容,他强调,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评分规则的作用。并且,他就评价量表设计的策略、框架、原则也作了说明。
狄副院长对评价量表进行了总结。其一,项目的推进需要一个抓手;其二,评价前置是PBL的基础;其三,评价量表整合了项目要素;其四,评价量表助力于专业发展;其五,评价量表易于推广。他表示,将会把后续新的进展实时展现给大家。讲座的结尾,何丽红副院长做了点评。她表示,课程、教学、评价三位一体,言及了评价的重要性,表达了对评价工作后续进展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