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深入推进以大任务课堂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学生有效学习的路径,4月14日下午,杭州市文澜实验学校低段数学教研组围绕“基于大任务的有效学习研究”这一主题展开研讨。陈盛裕、刘家俊两位老师对《找规律》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胡胜平副校长和教研组的老师们也深入课堂观察,一一细致地对课堂师生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精彩课堂

陈盛裕老师从“布置美术馆”这一大任务出发,将“寻找规律”、“表示规律”、“创造规律”这一连串的小任务进行串联。在研究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描述、创造等活动感知规律,体会生活中的规律美。

任务一中,陈老师给学生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素材,通过圈一圈的方式找到这些规律并学会了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这些规律。这些素材当中含有的规律是多种形式的,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从具象的花草、颜色、形状规律,过渡到抽象的数量规律上,体现了思维梯度,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任务二中,陈老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找规律,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表示规律,体现了符号化的思想渗透在低段的学生当中。学生会根据起点、方向的不同,发现不同的规律,在这样激烈的认知冲突中,学生明白同一种事物中,去观察的方向和起点的不同,找到的规律也是不相同的。

陈老师整堂课情境连贯,任务环环相扣,以一个个要求清晰、贴近学生生活的小任务,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在生活的乐趣中学习数学。

刘家俊老师以“规律的含义——寻找规律——多角度探索规律——创造规律”为主线,帮助学生充分地认识规律,应用规律。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刘家俊老师将规律有趣地融入到了故事中去,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故事的窍门,从而引出学生对“重复”出现的理解,为“规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石。

刘老师借助一组对比图形,通过有序排列和无序排列的对比,引导发现自然地发现圆片红蓝红蓝红蓝的排列是很有规律的,通过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颜色规律,让学生对规律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并且通过口头描述、圈出规律的“核心”,为后面找规律打好基础。

在探索规律的任务中,学生围绕三组不同的素材找规律,体会找规律的依据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颜色、形状、大小、数量、方向等等,既丰富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创造规律做好了铺垫。

刘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任务开放有层次,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整堂课既扎实学习了规律的基本知识,又注重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还发散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分享讨论

两堂精彩的教研课让教研组的每一位老师都意犹未尽,执教的两位老师课后还各自进行了教学观点呈述。随后低段教研组的数学老师们聚在一起进行了研讨,大家各抒己见表达了这两堂课的亮点与改进之处,还就低段大任务课堂的任务设计、流程、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和感悟,碰撞思维的火花。

刘懿剑老师:

陈老师的课任务设计合理,层层递进,有趣高效,通过对美术馆布置中的规律现象进行研究,从寻找发现规律,到表示应用规律,再到创造规律,既对“规律”有了深刻的感知,培养了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同时又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练习,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徐立清老师:

刘老师从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基于大任务教学视角,合理地重整教学内容,精心处理数学书中的主题图素材,使学习素材源于教材又整合教材,并引导探究,让学生自主迁移,在反复的“圈”、“说”中发现并描述规律,不断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同时刘老师依学而教,学生通过自主地创造规律,评判创造的规律,进一步巩固新知,提升思维能力,并感受规律带来的美感。

通过这次教研,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的老师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了“大任务”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有效学习路径。大任务教学应该是给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支架,精准的学习起点、合理的任务设计、明晰的任务指导、贴切的任务评价都能促使学生的有效学习,帮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真正尝到学习的甜头。

撰稿:陈星颖

摄影:陈亿林

审核:胡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