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今天,春节依然是我们心中最迷人的传统节日,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回家过年永远是戒不掉的乡愁。元宵一过,年也过完了,春节在中学生心里留下怎样的记忆呢?今天公众号将刊登“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系列征文,带大家一起领略不同的过年记忆风景。

大关实验中学初二1班 景月辰

不平凡的春节

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国家,春节象征团聚,过年回家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习俗,以往春节,人们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贴对联,买年货……非常热闹。可是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武汉情况危急,各地停工停学,全世界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了这一年。虽然疫情已经暂时被控制,可是2021年还有许多新增病例,疫情仿佛又有了抬头的倾向。为配合疫情防控,国家禁止省外人员回家,这让今年的春节变得冷冷清清,可中国人独有的温情,为这个春节增添了几分色彩。

虽说不能回老家,今年我和爷爷奶奶“云团聚”。拿出手机,打开微信,我要给爷爷奶奶打视频通话。电话接通,看着爷爷奶奶满脸的笑容,不停的嘘寒问暖,年味在不经经意间浓了起来。奶奶准备了很美食,粽糕,锅盔……还有许多腊肉,准备快递来杭州给我们吃。点进家族群,姑姑,表哥都为其他人送上了新年祝福。动动手指,一个个充满祝福红包就到手了。这就是中国人的亲情吧。

这个春节,在光影中非常精彩,电影院人潮汹涌,众多影院排片到了深夜时段。既有像《唐人街探案》这样已经形成成熟风格的系列喜剧电影,也有《你好,李焕英》这样直击亲情的电影,还有根据小说,游戏,漫画等改编的多部电影,涵盖了戏剧,悬疑,喜剧,动画等多种风格。去年春节恰逢疫情最严重阶段,今年电影院恢复营业后,人们的观影热情得到了释放。据点查,在文化娱乐消费中,电影占了重要位置。正因为这个原因,春节期间的电影院超乎寻常的火热。看电影就像逛庙会等习俗一样,成为大家过年的“新民俗”。

大众的观影热情值得喝彩,更值得保护。大家愿意掏钱进电影院,背后蕴含的是对国产电影的支持与期待。今年春节档电影均受好评,说明人们对好的电影不吝啬钱包,不吝惜赞美。人们都期待,今后能拍出更好的电影。这就是中国人的热情。

春节期间我还去爬了北高峰。站在山上云雾缭绕,人们都争先恐后的拜财神,敲钟祈福。红丝带上记录了人们的美好心愿,一张张笑脸对新年充满了期待。这不是一味地迷信,而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之情吧。

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春节,我们又增加了许多新民俗。2020实“鼠“不易,2021,希望我们“牛”转乾坤。新的一年,都要加油啊!

大关实验中学初二1班 骆钰涵

家谱

从上古时期的母系氏族,到封建社会的父系大家族,华夏民族一直以血脉为纽带生活在一起。当你遥望天际,问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时。一本本微微泛黄的散发着历史的沉香的族谱或许会给你一个真切的答案。

无意中,在新春佳节之际,一本《富春骆氏家谱》闯入眼帘,厚实古朴的书页,淡淡的书香,牵动着我的心弦。指尖在这鹅黄的书页间穿梭,感受着它的浩瀚,它像一棵树,一棵血脉之树,每一个映入眼帘的名字都是这棵参天大树的一片绿叶。每片绿叶或静在咫尺,或遥不可及;或雍容华贵,或庸庸碌碌;或刚呱呱落地,或已迟暮之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姓氏——“骆”。

穿梭在那一页页微黄的纸间,宛如泛舟于时间的长河之中,家谱的前二十六世之中,没有一个女子真正留下过完全的姓名。在以男子为尊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女子依附男子生存,出嫁之后变冠上夫姓,本族家谱之上变没有留下只字片语。在我翻阅至大爷爷一家时,大爷爷因只有一女,在家谱之上,这一脉变断了,在大爷爷之后再无记载。嫁入的女子也只在自己的丈夫之旁淡淡的留下一笔“陪某氏”,再无多言。如此之间,男尊女卑,高下立判。如今,不少人依然费尽心思生男孩儿,不正因为这延续香火的观念吗?

   近年来,男女平等的观念被人们所接受,女子们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杰出的领军人。重修了《骆氏家谱》之后,姑姑婶婶们都完完整整的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其中出色的,更是留下了记载自己事迹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其中,就有我的母亲。不仅如此,在这棵大树的最尖端,嫩绿的小芽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作为一名女孩儿,我在家谱之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名字,除了在姓名的下方备注为女,在排行上与男孩无任何差别。这棵血脉之树,在新时代、新思想的雨露浇灌下,生长的更加繁茂了。古老的传统与新思想的碰撞,去了糟粕,留下了精华,在古老的传统中融入了新时代的印记。

维护传统与创新发展,在许多人眼中是对立,二者只能存一。因而,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许多的古老传统失去了传承,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逝去。其实,将古老的传统夹杂在新事物中,会碰撞出更精美、绚丽的火花。继承与创新互相促进,使新时代的中华民族为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而自豪!

大关实验中学初二1班 楼博洋

甜意沉沉,年味浓

孩童爱糖,大人爱年,人们皆爱幸福。

—题记

今日除夕,早上随着父亲去采购些吃食,家里不常买糖,近来也不喜吃,于是遇着了便也没注意,到是见父亲提起几包大白兔置入筐中,“真是孩子气。”母亲笑着。

长大了,能自由买自己儿时所爱的糖果,可真是过足了手瘾,不只是吃,也作为一种风俗,“过年,总是要些糖吃的。”父亲如是说到。

大年初一,驱车回到老家,已是晚上,人们睡了,只留灯笼映着隐隐红光。空气中火药味还没有散去,独特的气息碰撞着,孕出年,熟悉到令人安心,正月里冷,也没有在房外多待。外公起来冲茶,村里很安静,可以听见杯中滑动的哗哗水声。

“外公,别忘了加糖。”

罐装的白砂糖,取时常有沙沙的声。茶味苦涩,糖茶作为其的替代,是最受孩子欢迎的。

“慢点喝,还烫着。”

滚滚白烟卷出茶香,顺入喉中,温热渗透到全身,扯着丝丝的甜。过年去离之时我们总是这样,冬夜很美,在冬夜里静来,也在冬夜里离去,家乡就这样刻在心里。

新年之际,老家这边待客的都端上几杯糖茶,寓意新的一年甜甜美美。说起这,从前可不是想喝就喝的,只在过年的时候有机会自由地享用。那时的糖要稀少得多,平时家中的红糖、白糖都是藏着的,热乎乎的水泡出热乎乎的茶,将冬日里的人心都捂热了。茶香伴着爽口的甜,确是待人接客的佳品。

正月里,桌上总要摆盘小食,俗话叫糖盘,如今去拜年,常看见放牛肉干、香榧之类,而作为最开始的糖盘则常盛年糖、红糖、白糖(就是麦芽糖),以及油枣(一种脆香的甜食)等,年糖糯香,红糖如蜜,白糖粘牙,油枣甜甜脆脆,坐上一家便馋上了,口齿留香直吃到甜的腻为止。

糖在从前的生活可不只用待客,更用于拜年赠礼,地位实在不一般。家家户户常购置白糖、油枣或红枣,用粗糙的草纸包裹起来,里面垫上洁净的白纸,衬上一张象征吉祥的红纸条。最后用蒲草捆打包成四方梯台状,这便是“斤头”,是三四十年前东阳老家最为流行的年礼。

  当然如今是隐去了,与从前的糖盘一起隐去。好像少了年味?随着物质丰裕,人们渐渐舍去了那些手包的“斤头”,从“青春宝”、“人参精”到现在的各式各样,陈旧的民俗似乎也随着从前的人们一起老去了。

喝上一杯糖茶,嚼上一口油枣,任浓重的甜味包裹住年。时代如何发展,人们如何移迁,都于小村中回到从前。从年到甜,从甜到糖,人们所寄的那份情始终如一。

人们的生活变得愈来愈好,从前的记忆是回甘的,是化于清淡的,经济的发展使得饭食丰富,新农村建设让这小村焕然一新,家的味道愈浓,年的味道愈浓,甜味愈浓。

大关实验中学初二1班 项子淼

过年:平淡与自然的交织

屋内,如同蝴蝶翅膀般的气流透过窗帘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星星点点的光辉在一片静默中旋成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漩涡。来自太阳的那份温暖和光亮逐渐充满了整间屋子,一阵微风拂过,带来了早晨树梢的鸟鸣啾啾,清新芳香的气息缕缕。

今天又是新的一年啦。

我踢开被子,坐在床头,望着窗外的一片春意盎然,又摸着枕头底下红艳艳的压岁钱,不禁绽开笑容。

昨天是大年三十,也就是旧年的最后一天,我们全家都很兴奋,大早上就开始准备起来了。不同以往,这次过年,我们这次出发到了野外,去体验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生活。我们自己动手,在乡村的小房子里,做起了一道道佳肴。

当阳光慢慢黯淡下来时,妈妈和奶奶已经让屋子里飘起了菜香鸡肉牛肉烤腿的味道。我看着那天空由深沉的蓝色一点点染上绯红和淡紫,黑暗的云朵被夕阳镶嵌上了绚丽的金边。无尽的耕田旷野上只有一棵突兀挺立的老树,饱经风霜的躯干佝偻着,和旁边微不可见的小草儿一起迎接那最后的晚霞。爸爸和爷爷正在屋内比拼着谁的唱歌水平更高超,阵阵歌声飘荡出屋子,传进了我的耳朵,我不禁无奈一笑,手搭在了屋子旁的围栏上看着那天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就是过年的感觉。

不需要多说也不需要多做。

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体验到了这种温馨而又平凡的快乐。

此刻,贴近宁静的大自然,亘古不变的大自然;我颇为浮躁的内心也随着,逐渐,慢慢平息。

家人的陪伴,过节的热闹,大自然清新的浸润......

生活中,还有什么其他比这更值得享受和珍惜的呢?

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就在此时的分分秒秒之中,等待人们去发掘去品味。

它总是躲藏在生活的细小角落之中,偷偷地看着忙碌中的人们,等待他们减缓自己的节奏,悠闲地放慢脚步,回头看看。

小王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玫瑰,狐狸有了自己的陪伴,河儿汇流到了它的大海

而我也有幸品味到了这份幸福。

吃饭啦,我听到妈妈喊。

我带着控制不住的笑意,高声回应了一句:“好嘞!”

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嘛,锅碗瓢盆,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交织的日子,浅浅尝,细细品,才有感悟。

统稿:施学纬

来源:大关实验中学初二1班

编辑: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