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爱咬手指怎么破?咱们科学纠正!

孩子咬手指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不论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可能存在这个情况,只是有的出现得早晚以及严重程度有所不同。那么孩子通过咬手指这种行为,到底在表达什么呢?

这里我们首先就要区分清楚,哪些情况下咬手指是正常的,而哪些情况下不正常。否则如果我们把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行为特征也当成异常行为来对待的话,对孩子反而是一种伤害。

一、2岁以前属于正常

当宝宝刚刚降临到这个世界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通过嘴来感受和认知外界事物的。这时候由于宝宝的大脑还没发育完全,因此手指对ta来说是一个离自己最近的“外界事物”,让ta可以通过吮吸、玩弄等方式来和这个世界对话。

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行为对宝宝来说恰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这种最原始的探索世界的需要得不到充分的满足、照顾和理解的话,那么孩子在长大后反而容易出现咬指甲、吸烟,甚至言语攻击的习惯,也容易产生脾气急躁、难以对人建立信任等情感能力问题。

二、生理因素不可忽略

根据不同医生的实际临床经验,归结起来可分为两种:孩子体内缺乏锌、钙等微量元素,或者肚子里可能有蛲虫。

微量元素的存在起到了调节身体机能平衡的作用,因此咬手指等行为的出现就意味着体内某种平衡被打破了。同样,蛲虫的存在也会扰乱身体内环境的平衡,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孩子在情绪和感受上发生变化,继而不自觉地形成了咬手指的习惯。

对此,建议家长们考虑首先带孩子去医院做个相关的检查,通过医学检测的方式排除生理方面的因素。当体内某种被打破的平衡得到修复后,一些异常行为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

三、心理影响因素较大

在排除了生理方面原因之外,那么孩子咬手指的习惯很可能就是单纯的心理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存在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可能性:

1、紧张焦虑。包括有些成年人,也容易即试图通过咬指甲的方式转移对相关负性情绪的关注,起到缓解焦虑,释放压力的作用。

2、失落无助。孩子也可能通过咬手指的方式寻求心理安慰,试图通过吮吸手指这个动作获得婴儿时期最原始的安全感。因此如果一个孩子长期缺乏能够寄托安全感的载体,也可能出现咬手指的习惯。

其实,人的身体记忆从很早开始就建立了,当个体感受到不安时,潜意识就会搜寻过往的记忆,定位到与获得安全的体验最为接近的地方。如果恰好曾经在那个过程中又没有得到过足够的满足,就很有可能在当下重新体验,来回避对当下内在冲突所产生的情绪。

纠正方法要科学

总体来说,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的成因,咬手指本身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来经常咬手指会对孩子的牙齿生长带来伤害,影响容貌;二来手指上所携带的细菌也很容易入侵体内,感染疾病;三来长时间咬指甲还容易导致创口的感染。

1、不控制、不冲突

过度的注意、指责和批评纠正可能都会负面强化孩子咬手指的行为,适得其反。爸爸妈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告诉孩子,比如“手指宝宝不喜欢别人咬它,它会疼的!”……在纠正孩子咬手指习惯的过程中,切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比如在手指上涂抹辣椒水、风油精等“传统”做法,甚至是对孩子进行打骂、威胁与惩罚。那样最终只会让孩子变得逆反或更加紧张,无益于不良行为的干预。

2、营造安全感

为孩子营造高质量的陪伴,多一些拥抱和抚摸。允许孩子表达自己想法和见解,允许孩子表达生气、失落、不满的等情绪。

3、转移注意力

孩子并不总是无时无刻都在咬手指的,找到孩子不咬不抠的时刻,例如孩子专心阅读自己喜欢的绘本的时候,或者唱歌的时候,都会忘记咬手指这件事情。记录下孩子在哪些场景下是能够放松的,然后从这些场景中做一些延伸,教孩子画画或做手工,让两只小手不空闲。

4、代币奖励制

和孩子约定好,每天给孩子记录咬手指的次数或时间,连续多少天之内减少了多少次咬手指的行为,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从心理学上看,“手指”对孩子来说,本质上是一种称之为“过渡性客体”的存在。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个代替了母亲的象征物,能够像母亲一样让自己投入注意力并成为让自己感到安心的东西。因此家长们第一步要做的一定是通过与孩子进行充分交流沟通,以找到隐藏在坏习惯背后不恰当的情绪、感受和体验的源头,接着再针对这些不良情绪体验的源头对症下药。

然而“欲速则不达”,我们也不能单纯地通过所谓的行为矫正来达到这个目的。否则要么一段时间后咬手指的情况再次出现,要么是转换成了其他不良习惯。

最后,如果孩子咬手指的习惯持续的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严重,或者家长自身在各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依然收效甚微的话,建议及时求助相关的精神卫生或心理机构,让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和家长一起梳理所存在的问题并讨论相应的干预措施,帮孩子恢复正常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