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6日杭州日报第12版用整个版面报道了《大关中学版课改:有效解放学生的“生产力”》,重点介绍了大关中学坚持多年的创新探索:从“一本作业本”到“三维作业”,从学业诊断评价体系到STEM和多元拓展课程。全文如下:

从“一本作业本”到“三维作业” 从学业诊断评价体系到STEM和多元拓展课程

大关中学版课改:有效解放学生的“生产力”
  而学生轻松表情的背后 是学校坚持多年的创新探索
         2016-05-16













记者 王洁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记者街头随机采访的栏目。一次,央视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什么是“最好的时光”,一位学生这样回答:最好的时光就是学习之余可以睡觉的时候。言下之意,平时功课作业太多,连睡觉都是一种幸福。

    多年来,“减负”一直是教育改革的主命题之一。早在2010年8月,浙江省就推行了严格的初中小学教育“减负令”,除了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利用寒暑假、双休日、课余时间补课外,还对开设课程时间、作业量、考试量、休息和锻炼时间等做出了细致规定。

    再比如2014年,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在全省率先尝试“一本作业本”,要求区内中小学每门学科只允许配备一本与教学进度相配套的巩固性作业本,作业本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自行选购或整合编写。

政策引领为“减负”扫除了不少障碍。而真正让“减负”落在实处,还需要学校结合校情、学情,摸索出一套“接地气”的减负措施。

    就在前几天,浙江省第二届中小学作业改革研讨会在杭州市大关中学举行,全省各市、区、县教研室代表和学校代表百余人聚焦中小学作业改革,研讨未来教育“轻负高质”的出路,分享为学生学业“减负”积累的经验。作为本次会议的东道主,大关中学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减负提质专项行动”,多年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
                             作业做了“减法” 提质做了“加法”
                                “三维作业”体系让学生轻松巧学

    聊起当天的家庭作业,初一女生小陈盘了一下:语文作业,微文写作《天净沙·秋思》的画面再现;数学作业,错题分析与纠错;英语作业,天气预报的英文配音;科学作业,体验生活中力的存在,并设计一个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作业不算多,大部分我在校就完成了,回家再花个把小时就能完成所有作业。”小陈说,平常在家自主安排的时间还是比较宽裕的。

  记者在大关中学校园里随机问了20多个学生,大部分学生给出“作业负担不重”的答案。而学生轻松的表情背后,是大关中学老师们多年的努力。

  “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首先得在作业设置上寻找突破口。”大关中学校长颜晓雅说,很多时候学生觉得作业负担重,是因为他们做了太多重复的练习,所以要在作业量上做“减法”。为此,学校坚持每门学科只配备一本作业本,从源头上减轻学生作业量,同时倒逼老师精选、精批作业,倒逼课堂转型。

  “现在学生只有一本作业本,而老师手上却有三四本作业本。”夏秀山老师说,根据教学进度,这些配套练习老师会提前做精做透,然后精选出重难点和典型例题,拿到课上重点解读,从而让学生学到的都是“纯干货”。

作业量减下来了,如何提升质量?学校在布置作业的内容、评价、管理上下足了功夫。早在2011年,学校就申报了杭州市规划课题《有效作业的研究》,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总结出《编好、用好、管好——大关中学三维作业》课题成果,并获得了杭州市科研成果一等奖。

那么什么是“三维作业”?

                            精编创新作业内容 杜绝重复操练

    学校曾做过一项关于作业的调查。在“你最不喜欢这门功课的原因”调查中,作业因素占比最高,约42.9%;在“你不喜欢做这类作业的原因”调查中,认为“作业重复乏味,缺乏新意”约占61%。

  “很多时候,学生一写作业就提不起精神,是因为他们对雷同的作业产生了疲劳。”颜晓雅说,为此,老师们对作业的形式、内容做了改良。比如写长篇作文,很多学生感到头疼,语文组就把写作进行分解,布置微文写作,字数要求少了,学生心理负担没了,也更乐于提笔尝试。再比如,学校有组织学生读名著的传统,时间一长学生的“阅读兴奋劲”就趋于平淡。老师们换了一种方式,让学生尝试给名著写批注,之后还评比谁的批注写得最好,有了竞争奖励机制,学生的阅读欲望又被激发出来。

      用好作业渠道 促进学科诊断

 “即便在作业量上保证‘一科一本’,但学生个体的基础有差异,所以同样是一本作业本,布置的量也分层对待,不搞一刀切。”李老师说。

  记者翻看大关中学学生的作业本发现,一些题目后会延伸出多种难度变式,并分别标注一星、二星乃至多星,难度逐步升级。基础弱的学生,只需要完成一星题,基础好的可以挑战多星题。这也保证了各层学生“吃饱、吃好”,负担适中。

  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学科诊断,学校在作业批改上也动足脑筋。除了传统的集体批改,对于成绩稍弱的学生,老师还会当面批改,当面指导。此外,还有些作业“放权”给学生进行分组批改。学生间互批,批改的过程其实也是考查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过程。

在作业评价上,老师的处理也很人性化。如语文组的韩振彤,给学生批完作业,后面还会加一句激励性的话,学生看了很暖心;王老师针对学困生开创“欠分”制度,对于不会做的题目允许留空白,做错了暂不扣分,订正后再给分。“老师在作业评价上一个微小的举动,可能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更是一种‘心理减负’。”颜晓雅说。

                          统筹作业管理 关注负担舒适度

    在作业管理上,大关中学也探索出了一套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学校实行“一科一本”作业制度后,为了保证质量的高位运行,学校不定期抽查老师批改情况,同时监控老师每天的作业布置量,并由班主任统筹协调,做到每天量的均衡。

    同时,学校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整理错题,并分门别类地装订保存,形成自己的错题集。如果把错题集上的易错题弄懂,还举一反三,那么知识盲点也基本可以一扫而光了。

  针对部分学生学业负担来源于家长的情况,学校不定期跟家长沟通,尽可能塑造一个轻负担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

 延伸阅读

       自主开发学业诊断评价体系

                                 为每个学生的学业“把脉”

    大关中学的“轻负高质”探索中,除了“三维作业体系”,还有一样“秘密武器”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校自主开发的“学业诊断评价系统”。

“我们的老师能自信地在作业量上做减法,也源于这套‘学业诊断系统’的数据支持。”颜晓雅介绍,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学业信息。每次测试,试卷都会被扫描进入系统中,进行网上批卷,并做数据分析。

    颜校长打开评价系统,上面呈现着一张张曲线图。她介绍,这些图是系统根据学生的测试情况生成的,每个学生的学业情况一目了然。“比如这个学生的学科成绩位于曲线下端,说明这是他的跷脚学科,要重视了。”颜晓雅说,老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小题得分和班级小题平均分作对比,细化到学生哪个知识点还没掌握,再进行针对性教学。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上行还是下行,也可以查看系统根据其多次测试情况绘成的曲线图,作为教学诊断的有效参考。

    除了微观层面的学生个体学习分析,这套系统也对教学产生着积极影响。“系统可以对全班做教学增量的统计,如果是正增长,说明老师最近的教学有效果,负增长则说明老师要改进教学方式。”副校长狄海鸣说,得分率较低的题目,老师会收录进题库中,再进行改编。所以题库中的题目都是精华,且阵容不断扩大。
 
    这套系统同时也向学生和家长开放着权限。学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可以通过系统微课视频进行重难点再学习。“每年,学校老师都会上公开课,这些课都是老师们反复磨课修改后的精品,但只上一次太可惜了。为了让更多学生获益,我们把这些课的视频也放到了这个系统中。”颜晓雅说,只要有网络,学生随时可以学习。

         落地STEM课程 开发多种类社团

                             让学生在多元发展路上越走越远

   “减负提质,这个‘提质’,不仅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知识融合能力的提升。”颜晓雅说,过去我们国家的课程是按学科划分,教学上老师多关注学科本身,导致了知识碎片化。缺乏动手实践,学生所学知识很难贯穿活用。

为此,今年大关中学又做了个大动作:投入500万元引进STEM课程。“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在美国是必修课程。大关中学的STEM课程设置了多种模块课程,如有以技能为主的手工和缝纫课,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智能机器人课,有整合了信息技术和科学等综合内容,形成了创新数字化实验、模型课程(海模、航模、车模)等。“在STEM课程专用教室里,有各种仪器供学生实践。只要有想法、敢尝试,一切皆有可能。”学校负责STEM课程的周老师说。

实际上,在引进STEM课程前,大关中学在学生多元发展道路上已探索多年。“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真正的因材施教是要着眼于‘扬长’,这就需要学校提供平台,给学生更多个性化的教学,让学生的长处能越发耀眼。”颜晓雅说,目前学校已打造出一套“会、社、所、吧”拓展性课程体系。有在全校范围推广一项普及性技能的篮球课程,也有专业性强的舞蹈等特长类社团;有研究性的学科拓展类社团,也有小规模的体验性社团。总共约有40种发展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现在高中课改,选修课占总学分比例大幅提高,学生升入高中后将面临选修课的选择,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让学生提前思考自己适合什么,逐步建立自己的生涯规划。”

而作为优质公办初中,大关中学能人很多,不少老师学科教学出众,还有独门“手艺”。如痴迷古塔的数学老师裘乐春,从1986年开始研究古塔,从1997年开始,一个村一个村地搜集浙江省的古塔资料,成为很牛的“寻塔人”,浙江现存民国以前的古塔,他都去看过不止一次。为此,学校很好地挖掘并利用现有资源,推出拓展性课程《乡情古塔》,裘老师为学生讲解浙江古塔历史。“除了课上讲,我还会带学生实地考察。”裘乐春说,希望学生今后出门再碰到古塔,也能有自己的感悟。

    类似的拓展性课程大关中学开了不少,如《景德镇瓷器鉴赏》、《唯我围棋》、《情韵茶艺》……这些课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