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杭州,正值梅雨季,空气闷热,暑气袭人,但仍抵不住拱墅区文科教研组长们的学习热情。7月6日,刚结束一学期繁忙工作的他们,一早就赶往拱墅区研究院开始了暑期培训的成长时光。
成长一:教研活动 旧中出新
6日上午,组长们共同聆听了嘉兴市科研型校长、嘉兴市名师王雄老师的《从“我”到“我们”——基于传统教研活动改进的实践研究》的精彩讲座。
王老师的讲座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教研组的功能;二、“改”课的教研策划;三、“评”课的教研策划;四、“写”课的教研策划。
他在谈到教研组的初心回归时强调:教研组应该是学校重要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是落实区域和学校教学管理目标的基石,是有效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开展校本研训的关键,是教、研、训为一体的研究性组织。教研组长应该是终身学习者;是课堂教学的潜心研究者和改革者;是一个合作者;更应该是一个服务者。
那么,怎样通过课为载体,建构教研组建设?让一个个独立的“我”变成“我们”,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王老师对此进行了实例分享,贴近教师一线生活。
讲座最后,睿智幽默的王老师再次强调:行动,正是行动,造成了人和人的差别!
成长二:参与科研 促师成长
6日下午,我们聆听了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桐乡市崇德小学周跃东校长的《基于“真实需求”的校本研训》讲座。
周校长先进行了学校概况介绍:在教师层面,以创设温馨氛围为起点,让教师在工作中获取愉悦感;以人文管理和人文化制度为保障,让教师在工作中获取安全感;以研修文化为生发点,让教师在工作中获取成长感;以休闲文化为拓展点,让教师享受幸福感。在学生层面,通过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搭建个性张扬的第二课堂和多维立体的展示平台,让每个孩子乐于学习并善于学习,享受校园学习生活的乐趣。
如果学校没有高效的“造血功能”,学校就难于发展,校本研修是一条高效,便捷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通道。学校课程实施的过程,帮助学生从被动到能动学习。学校将精品课程做成微课,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成长三:人工智能 “变”与“不变”
7月7日的学习,由嘉兴市教育学院都建明副院长引领完成。都院长幽默风趣,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赶走了夏日的疲倦和炎热,报告厅里传来阵阵互动声和笑声,大家都称之为“都教授”。
都院长利用自己老爸开店、侄子写情书、自己国外旅游三个十分真实接地气的例子,揭示了人类生存不可逃避的生存境遇:人工智能。那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化时代的到来,除了科学的教育思想、广博的人文修养、浓郁的教育情怀、扎实的专业基础外,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呢?都院长在讲座《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中一一道来。都院长指出尽管现在越来越智能化,但是只要教育在教师就在!当教师遇上人工智能,“教育的本质”不变,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师的爱不变,爱中有真心、有激情、有好奇;教师的想象力不变;教师面对教育之难、教育之重的勇气不变,面对教育遗憾、教育挫折、教育失败的勇气不变;教师的“即席创作”不变。初心不变,心态变。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角色应该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此外教师还应该具有“爱商”、“数商”、“信商”。
成长四:高效教研 掌握策略
下午,都院长用其丰富的经验给在座的教研组长们指引了如何开展高效的教研活动。都院长在《高效教研活动组织策略》讲座前,首先指出了目前教研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教研流于形式、缺乏主题内容;主题筛选空洞、缺乏聚焦整合;研修浮于表象,缺乏深度研究;后续跟进薄弱,缺乏有机结合。随后都院长从教研活动的准备到实施以及活动结束后的后续一一进行了讲解,都院长风趣的话语、有趣的案例拨云见日,让在座的教研组长们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美好的时光总是悄然而过,不知不觉,两天的学习时间接近尾声,三位专家实用的讲座让组长们听得意犹未尽,纷纷表示期待下一场精神盛宴的到来。
撰稿:杭州市星澜小学 傅 晔
杭州市文渊小学 姚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