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九月在崇贤二小共话作文教学之后,10月11日,王自文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学员,相聚卖鱼桥小学湖墅校区,进行第二次研修活动。
此次研修,恰逢“绿荫杯”赛课活动,七位经验丰富、各具风格的老师对经典课文《少年闰土》进行了同课异构。
新城实验小学杨红霞老师的课堂睿智、干练。课堂伊始,杨老师便问:“在你们的经验中,写人的作文该怎么写?”接着杨老师引领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如何写人物外貌、如何写印象深刻的事。深刻精准的解读、精炼智慧的语言,课堂教学行云流水,师生互动自然和谐。杨红霞老师还引导学生思考,文中两次写“看瓜刺猹”有什么不同?在老师点拨下,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了课文开头是鲁迅想象中的画面,是一种环境渲染;而第二次是闰土直接的描述,语言、动作更加生动传神。最后,杨老师请学生从另外的“稀奇事”中选取一件,想象画面,模仿第一段写一写。这是一节指向表达的课,将阅读与写作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来自大关中学附属小学的阮淡林老师,非常注重文章内容的梳理,引导学生沿着“忆闰土——盼闰土——见闰土——知闰土——别闰土”的脉络走进课文。阮老师设置问题很巧妙,如“鲁迅先生写闰土外貌,不写五官,却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留在读者心中,是怎么做到的?”然后再一步步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去感悟——“紫色圆脸”,这是海边少年风吹日晒形成的肤色;“头戴毡帽”,这是绍兴一带农村孩子特有的装扮;“颈套银项圈”,这也是一种独特的穿戴。从而让学生明白,进行外貌描写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抓住特征来写。
星澜小学的郑小花老师以“外貌描写”为起点,以“无穷无尽希奇的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郑老师淡化串讲,舍弃面面俱到,而是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重点剖析“看瓜刺猹”,在景、人、物三者交织中,练习写话,一幅幅更为动人的画面流泻于笔尖,撒落于纸上。整堂课,情境推动,引读复沓,言意两得。
第四节课由建新小学沈燕萍老师带来。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有细节的指导,沈老师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自然、贴切。将《少年闰土》这一文本内容幻化为剧本,重点与学生演绎第一段落,这也成了课堂的一大亮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在想象与交流中得以真实再现,充分展现学生的心灵自由。同时,在汇报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进一步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读——想——演——评”,贯穿于课堂,精彩纷呈!
长阳小学王伟老师的教学设计独具一格,课堂可分为“读图——读全文——读外貌”三个板块,由图及文,由全文到“外貌”,层层聚焦。在学习外貌描写时,也是层次分明。首先是学习课文中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由此提取信息,想想闰土是怎样一个孩子;接着拓展学习对三十年后闰土的外貌描写,思考闰土有哪些变化;最后让学生观察鲁迅画像,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写写鲁迅。从课内到课外,从阅读到表达,层层递进,追求课堂提升。
而大关小学陈小春老师的课堂是睿智幽默的。整堂课,节奏紧凑,环环相扣。“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其中你对哪件事印象最深?为什么?”三个问题引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看瓜刺猹”这件趣事上来。同时以人物的动作描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陈老师以声绘色,以声绘形,以声绘人,朗读指导,层层铺染。课终回扣那记忆中的闰土,宛如复沓渺远的歌谣,同时此人此景,因经历了课堂的轮回,学生的体验已然不同。
最后执教的是拱宸桥小学陈华老师,课堂温婉如水,灵动悠远!整个教学,老师亲切的语言已然把在座的老师和孩子们带进了《少年闰土》,一个机智勇敢的闰土形象,宛若眼前。这个农村少年的特点已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课文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是课终情未散,孩子们仍沉浸在浓浓的情味之中!
相同的教材遇到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学策略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场同课异构活动,彰显了教师的个性,构出了不一样的精彩。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学员打开了思路,进一步思考如何解读和把握文本,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和吸引力。交换智慧,收获更丰;碰撞思维,演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