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图画,别让孩子错过

 

                     

儿子在三岁时,我曾经用民间流行的方式,用识字卡教他识字。凭借这种依靠孩子对图像的记忆,每天练习几分钟的简单方法,儿子认识了许多字。我原本还惊讶于儿子的“聪明”,但后来与朋友谈起,才知道大多数孩子都能靠这种方法快速认字。

但是,一位幼儿园老师所说的一番话,却改变了我的做法。

她说:“观察幼儿园里那些识字能力发展较快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因为专注于阅读文字,而忽略了对图画的欣赏。”这位老师,只是将她观察到的正反两面情形告诉我,而我听后,当下就打住了教儿子识字的工作。

我为什么不再教孩子识字了呢?因为在德、智、体、美、劳中,美育是最抽象、也是最难教给孩子的;但故事书中的画面,其实就是教导孩子美育的最佳素材。想想那一页页呈现在孩子眼前的画面,就像是把美术馆的名画搬到眼前。几本故事书一页页地翻过去,就等于逛了一趟美术馆。而且,只有学龄前的孩子,对“书本美术馆”才会一逛再逛、百看不厌(有经验的父母都知道)。对于同一本故事书,孩子往往可以一听再听、一看再看,好像永不厌倦。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全心全意地去欣赏画面、感受故事。画面的欣赏应该要比阅读文字更为优先。所以我当然要好好把握这个阶段,让孩子多欣赏美的东西。

送孩子去学音乐、学画画,似乎是父母常常为孩子做的美育投资。然而美育是一种感觉教育,而非只是教会孩子弹琴、绘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没有发自内心地对这些事物产生感觉与热情。

技巧可以靠练习取得,而感觉则是无法量化的东西。喜欢画画的孩子,看到什么就会随手涂鸦,并自我欣赏,这就是美;两岁的孩子喜欢玩石头、排树叶,达到忘我的境界,这也是美。只要孩子能发自内心地对事物产生感觉和感动,这就是美。

父母为孩子念故事书,就等于在播种。孩子若喜爱这个故事,就会在心里产生感觉。孩子目不转睛地看着画面,就是对美的欣赏。孩子当然无法用语言告诉父母他感觉到了什么。但对美的感受,就会在一本一本的故事书中累计起来。

某个暑假,带着儿子去玩,我想趁着这个机会游博物馆,却又有所顾虑:这么小的孩子,他会有耐心看艺术作品吗?没想到在我的询问之下,他竟毫无异议地说要跟我去。当时博物馆正在举行美术大师的特展。其中有一幅名画,四周挤满了人。只见个头小小的儿子,钻到最前面,目不转睛地看着那幅画,表情专注。这一幕不仅震撼了我,连周围的大人们也觉得讶异,纷纷对他投以赞赏的目光。

来到另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很多投币一元钱就可以带耳机听并且有视频的仪器。我只给了他一个硬币,因为心里根本不相信,这些成人化的东西,他能听得下去。还好,我给了孩子一个机会,从头到尾的一个半小时里,他一次次地问我要硬币,一选到自己喜欢的画,就尽情地听起来,还不时地和我分享他听到的解说。而站在一边的我,原本是准备接受他不想听的耳机。

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就有如此欣赏“美”的能力与兴趣,很多事情可能只有老天爷才知道答案。我只知道,不要让孩子错过故事里的画面。